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,手術後的「微量殘存疾病」(MRD)一直是一個挑戰。即使切除了肉眼可見的所有腫瘤,傳統的影像學檢查或血液檢測也無法完全偵測到殘存的癌細胞,這些細胞就像潛伏的火種,隨時可能復燃。
然而,循環腫瘤 DNA(ctDNA)的出現,為這個問題提供另一種高靈敏度及高特異性的偵測工具。ctDNA 是從血液中源自於腫瘤細胞的DNA片段,現在可以透過高靈敏度的液態活檢技術,可以在影像學檢查發現復發之前,精準地偵測到這些「分子級」的微量殘留。
ctDNA 的價值不僅在於其預測癌症復發的準確能力,目前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它能夠做為治療決策的指引參考。這意味著,醫生可以根據 ctDNA 檢測的結果,為患者量身定制最個人化的治療方案。
一,MRD 的核心概念與重要性:從血癌到實體瘤
Minimal Residual Disease(MRD,微量殘留疾病)是指在癌症治療後,即使手術邊緣乾淨、影像無腫瘤跡象,病人雖然已經達到臨床上的完全緩解,但體內仍可能殘留極少量的癌細胞,這些細胞數量少到傳統的影像檢查或一般實驗室檢查偵測不到,但卻可能會造成日後復發或轉移,這些微量殘存的腫瘤細胞即為「MRD」。
MRD 的概念最早發展於血癌(圖一)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(ALL)、急性骨髓性白血病(AML)、多發性骨髓瘤(MM)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(NHL)等,因為這些癌症本身是「系統性」疾病,腫瘤細胞存在於血液或骨髓中,因此可以使用多色流式細胞儀(flow cytometry)、定量PCR(quantitative PCR,簡稱qPCR及數位PCR(digital PCR,簡稱dPCR)等高靈敏度技術來偵測微量腫瘤細胞,精準評估治療效果、預測復發。但近年 MRD 已成功擴展到實體瘤(solid tumors)。
二,偵測 MRD 的原理與方法
隨著技術進步,MRD的偵測主要依賴高靈敏度檢測方法如次世代定序,或定量PCR來偵測癌症病患特有的DNA變異,考量每位癌症病患的基因變異不盡相同,如何設計偵測方法及對應基因套組為實體瘤MRD偵測的挑戰,目前已經進入臨床應用的偵測方法,依照其偵測方法及基因套組的設計,可分類病人特異性突變追蹤(Tumor-informed MRD)及腫瘤非依賴型(Tumor non-informed MRD)兩種(圖二),介紹如下:
1. 方法一:病患特異性突變追蹤(Tumor informed MRD)
(1). 原理:
§ 首先對患者初始腫瘤樣本(手術切片或穿刺活檢)做全面的 NGS 定序,找出特異性的腫瘤細胞突變,如 TP53, KRAS, EGFR 等。
§ 利用這些特定突變,在病人血漿 cell free DNA(簡稱cfDNA)中進行NGS 深度定序。
2. 方法二:腫瘤非依賴型(Tumor non-informed MRD)
(1) 原理: 不需原始腫瘤樣本的基因變異資訊,直接純化病患血漿中的ct DNA,使用癌症相關基因檢測套組,或純化甲基化DNA進行深度定序,以偵測常見突變或甲基化異常。
於檢測方法學,Guardant亦利用抗5-methylcytosine抗體以捕獲甲基化的DNA片段,以次世代定序分析其DNA序列,再比對建置的腫瘤特異性甲基化區域資料庫,若和其腫瘤特異性甲基化區域吻合,顯示待檢病患的血漿cfDNA有腫瘤特異性甲基化區域,顯示這些甲基化DNA是源自於腫瘤細胞(圖五)。
4. 臨床應用潛力
Guardant Reveal 是第一個完全不依賴腫瘤組織的MRD 檢測,其 tissue‑free 特性可減少組織取得與處理困難,並縮短決策等待時間。
目的為追蹤 ctDNA 動態變化來分析復發風險 (RFI, recurrence-free interval),並計算 ctDNA的靈敏度、特異性、lead time。
- 術後第28天組(28-Day Post-Surgery),納入條件為術後約 4 週(尚未接受輔助治療)採血,且為 Stage II 以上患者,納入人數/樣本:216 位患者,216 個樣本。
目的:分析術後第28天 ctDNA 檢測結果與復發風險的相關性。
- 術後化療組(Post-Chemotherapy):納入條件為Stage II 以上,有化療前後成對樣本,納入人數/樣本:112 位患者,224 個樣本。
目的:分析化療後 ctDNA 狀態與復發風險 (RFI),檢驗 ctDNA 清除狀態。
2. 檢測方法與技術平台
利用 Guardant Reveal 平台,從術後血漿中萃取 cfDNA,基於甲基化DNA進行片段分離、NGS定序 ,分析約 CRC 特異性差異甲基化區域, 並判定 ctDNA 檢出或未檢出 ,最後估算 tumor fraction 。臨床試驗結果呈現以下特點:
§ 試驗操作完成與報告期間短(樣本送達後約 7–10 天內完成結果)
§ 結果顯示ctDNA檢出和復發與否呈現高度相關(圖五,A~C)
- 特異性:從縱向監測組中的術後經治療後無復發的290患者1,461樣品分析, 特異性為98.2%(95% CI:97.3–98.9%)。
- Lead Time(檢出時間優勢):中位數 lead time 約 5.3 個月(IQR:3.0–16.4 月),最大值為28.7個月,即 ctDNA 檢出通常比影像復發提前5.3個月(圖五,D)。
- 檢出率:在 41 位第 II 期或更高分期並發生復發的患者中,透過縱向多次採樣並依癌種(結腸癌或直腸癌)進行分析,結果顯示多次採樣能提升復發檢測的敏感性((圖五,D):結腸癌為 81%(17/21,95% CI:58.1%–94.6%),直腸癌為 60%(12/20,95% CI:36.1%–80.9%)。
§ Guardant Reveal臨床應用潛力
- 為第一個完全不需腫瘤組織基因檢測結果的 CRC MRD 檢測,其tissue‑free 特性可縮短決策等待時間,減少組織取得與處理困難。
- MRD 檢出與否與復發風險密切相關,縱向多次採檢 ctDNA 可提高復發風險預測敏感度,為治療反應與復發預測提供實用依據。
(2) 納入條件:高風險 Stage II或 Stage III大腸癌患者,共計約 140 名患者
(3) 採樣與監測時間點:術後血液多點採樣,用 Guardant Reveal 測試 MRD 狀態,再根據結果調整輔助化療(圖六),即以ctDNA偵測結果指導治療方案,旨在降低正常耐受者的不必要毒性,並對高風險患者提供更積極的治療。
· 術後 ctDNA 陽性(MRD‑positive):初步採用 standard CAPOX(3 個月);若仍陽性→升階治療為 FOLFIRI
· 術後 ctDNA 陰性(MRD‑negative):降階採毒性較低的 CAPE 單藥治療(6 個月)
2023結果重點(源自 ESMO 2023 LBA28 發表)4
[5] OncoDaily PEGASUS Trial at ESMO 2025: Liquid Biopsy-Guided Adjuvant Therapy in Resected Colon Cancer - OncoDaily
然而,循環腫瘤 DNA(ctDNA)的出現,為這個問題提供另一種高靈敏度及高特異性的偵測工具。ctDNA 是從血液中源自於腫瘤細胞的DNA片段,現在可以透過高靈敏度的液態活檢技術,可以在影像學檢查發現復發之前,精準地偵測到這些「分子級」的微量殘留。
ctDNA 的價值不僅在於其預測癌症復發的準確能力,目前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它能夠做為治療決策的指引參考。這意味著,醫生可以根據 ctDNA 檢測的結果,為患者量身定制最個人化的治療方案。
一,MRD 的核心概念與重要性:從血癌到實體瘤
Minimal Residual Disease(MRD,微量殘留疾病)是指在癌症治療後,即使手術邊緣乾淨、影像無腫瘤跡象,病人雖然已經達到臨床上的完全緩解,但體內仍可能殘留極少量的癌細胞,這些細胞數量少到傳統的影像檢查或一般實驗室檢查偵測不到,但卻可能會造成日後復發或轉移,這些微量殘存的腫瘤細胞即為「MRD」。
MRD 的概念最早發展於血癌(圖一)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(ALL)、急性骨髓性白血病(AML)、多發性骨髓瘤(MM)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(NHL)等,因為這些癌症本身是「系統性」疾病,腫瘤細胞存在於血液或骨髓中,因此可以使用多色流式細胞儀(flow cytometry)、定量PCR(quantitative PCR,簡稱qPCR及數位PCR(digital PCR,簡稱dPCR)等高靈敏度技術來偵測微量腫瘤細胞,精準評估治療效果、預測復發。但近年 MRD 已成功擴展到實體瘤(solid tumors)。
二,偵測 MRD 的原理與方法
隨著技術進步,MRD的偵測主要依賴高靈敏度檢測方法如次世代定序,或定量PCR來偵測癌症病患特有的DNA變異,考量每位癌症病患的基因變異不盡相同,如何設計偵測方法及對應基因套組為實體瘤MRD偵測的挑戰,目前已經進入臨床應用的偵測方法,依照其偵測方法及基因套組的設計,可分類病人特異性突變追蹤(Tumor-informed MRD)及腫瘤非依賴型(Tumor non-informed MRD)兩種(圖二),介紹如下:
1. 方法一:病患特異性突變追蹤(Tumor informed MRD)
(1). 原理:
§ 利用這些特定突變,在病人血漿 cell free DNA(簡稱cfDNA)中進行NGS 深度定序。
(2). 特色:
精準、個人化設計,但需取得待檢病患腫瘤組織樣本,並以大型基因套組(例如全外顯子) 定序獲得待檢病患的基因組變異資訊,方可針對病患的腫瘤細胞突變進行客製化設計檢測。
(3). 代表技術與公司:
§ Signatera™(Natera)
§ RaDaR™(Inivata, 於2021年為NeoGenomics所併購)
精準、個人化設計,但需取得待檢病患腫瘤組織樣本,並以大型基因套組(例如全外顯子) 定序獲得待檢病患的基因組變異資訊,方可針對病患的腫瘤細胞突變進行客製化設計檢測。
(3). 代表技術與公司:
§ Signatera™(Natera)
§ RaDaR™(Inivata, 於2021年為NeoGenomics所併購)
2. 方法二:腫瘤非依賴型(Tumor non-informed MRD)
(1) 原理:
(2) 優點:無需前測組織,檢測更快速。
(3) 代表技術與公司:Guardant Health 的 Reveal™ assay
(3) 代表技術與公司:Guardant Health 的 Reveal™ assay
茲將以上兩種方法比較如下:
![]() |
表一,MRD偵測方法的比較,分病患特異性突變追蹤(Tumor informed MRD)及腫瘤非依賴型(Tumor non-informed MRD)兩種。 $意義未明的克隆造血 (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Significance,簡稱CHIP) |
三,Guardant Reveal 檢測
以上已經商業化應用的MRD偵測方法,多為偵測病患腫瘤特異的基因組的變異,只有Guardant Health研發的Reveal是檢測血液中的腫瘤特異甲基化DNA,其原理立基於已知許多科學研究顯示DNA甲基化與腫瘤發生有密切關聯:
1. DNA 甲基化的概念
DNA 甲基化是指在 DNA 序列中的 胞嘧啶(C)第 5 碳原子上加上甲基(CH₃)(圖三),這樣的現象通常發生於CpG islands。
甲基化不改變 DNA 序列,但會影響基因的表現,通常 高度甲基化會抑制基因表現,而去甲基化會活化基因表現。
1. DNA 甲基化的概念
DNA 甲基化是指在 DNA 序列中的 胞嘧啶(C)第 5 碳原子上加上甲基(CH₃)(圖三),這樣的現象通常發生於CpG islands。
甲基化不改變 DNA 序列,但會影響基因的表現,通常 高度甲基化會抑制基因表現,而去甲基化會活化基因表現。
![]() |
| 圖三,DNA 甲基化是指在 DNA 序列中的 胞嘧啶(C)第 5 碳原子上加上甲基(CH₃,藍色圈起處)。 |
2. DNA 甲基化與腫瘤發生的兩個模式
(1) 高度甲基化(Hypermethylation)
抑癌基因(tumor suppressor genes)啟動子區高度甲基化造成基因被沉默(silencing),意即基因不表現。常見例子:MLH1、BRCA1等和DNA修復功能相關的基因,若其啟動子區高度甲基化,結果造成DNA 修復能力下降、細胞失控增殖,進而促進腫瘤形成。(1) 高度甲基化(Hypermethylation)
(2) 低甲基化(Global hypomethylation)
基因組多處去甲基化,尤其在致癌基因(oncogenes)的啟動子區域,而致使表現被提升。3. Reveal 檢測的原理
基於上述已知科學基礎,Guardant欲建立腫瘤特異性甲基化區域資料庫以應用於ctDNA檢測MRD,其做法收集超過 5,000 份來自不同癌症類型(乳癌、肺癌、結直腸癌與膀胱癌)患者及無癌捐贈者的血液樣本作為訓練數據集(training set),以開發並優化腫瘤特異性甲基化區域(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)資料庫,這個資料庫能幫助識別與癌症相關的甲基化DNA,並將其與健康個體的正常甲基化DNA加以區分(圖四)。
基於上述已知科學基礎,Guardant欲建立腫瘤特異性甲基化區域資料庫以應用於ctDNA檢測MRD,其做法收集超過 5,000 份來自不同癌症類型(乳癌、肺癌、結直腸癌與膀胱癌)患者及無癌捐贈者的血液樣本作為訓練數據集(training set),以開發並優化腫瘤特異性甲基化區域(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)資料庫,這個資料庫能幫助識別與癌症相關的甲基化DNA,並將其與健康個體的正常甲基化DNA加以區分(圖四)。
於檢測方法學,Guardant亦利用抗5-methylcytosine抗體以捕獲甲基化的DNA片段,以次世代定序分析其DNA序列,再比對建置的腫瘤特異性甲基化區域資料庫,若和其腫瘤特異性甲基化區域吻合,顯示待檢病患的血漿cfDNA有腫瘤特異性甲基化區域,顯示這些甲基化DNA是源自於腫瘤細胞(圖五)。
4. 臨床應用潛力
Guardant Reveal 是第一個完全不依賴腫瘤組織的MRD 檢測,其 tissue‑free 特性可減少組織取得與處理困難,並縮短決策等待時間。
四,大腸癌臨床試驗:ctDNA從預測到治療方案的指引
目前Guardant Reveal在實體瘤的應用,在大腸癌、乳癌及肺癌都有相當多的臨床試驗在進行中,其中以大腸癌的應用最為廣泛:
1. COSMOS‑CRC‑01 研究3- ctDNA可做為術後復發監測的評估
§ 招募時間: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4 月
§ 結直腸癌臨床分期:Stage I–III(接受 R0及R1 根治性切除手術者)
§ 共納入 338 名患者(共採集1977血液樣品),分三組:
- 縱向監測組(Longitudinal Surveillance):納入條件為術後有 ≥2 個血液樣本可用,納入人數/樣本:334 位患者,共 1,902 個樣本。 目的為追蹤 ctDNA 動態變化來分析復發風險 (RFI, recurrence-free interval),並計算 ctDNA的靈敏度、特異性、lead time。
- 術後第28天組(28-Day Post-Surgery),納入條件為術後約 4 週(尚未接受輔助治療)採血,且為 Stage II 以上患者,納入人數/樣本:216 位患者,216 個樣本。
目的:分析術後第28天 ctDNA 檢測結果與復發風險的相關性。
- 術後化療組(Post-Chemotherapy):納入條件為Stage II 以上,有化療前後成對樣本,納入人數/樣本:112 位患者,224 個樣本。
目的:分析化療後 ctDNA 狀態與復發風險 (RFI),檢驗 ctDNA 清除狀態。
2. 檢測方法與技術平台
利用 Guardant Reveal 平台,從術後血漿中萃取 cfDNA,基於甲基化DNA進行片段分離、NGS定序 ,分析約 CRC 特異性差異甲基化區域, 並判定 ctDNA 檢出或未檢出 ,最後估算 tumor fraction 。臨床試驗結果呈現以下特點:
§ 試驗操作完成與報告期間短(樣本送達後約 7–10 天內完成結果)
§ 結果顯示ctDNA檢出和復發與否呈現高度相關(圖五,A~C)
- 特異性:從縱向監測組中的術後經治療後無復發的290患者1,461樣品分析, 特異性為98.2%(95% CI:97.3–98.9%)。
- Lead Time(檢出時間優勢):中位數 lead time 約 5.3 個月(IQR:3.0–16.4 月),最大值為28.7個月,即 ctDNA 檢出通常比影像復發提前5.3個月(圖五,D)。
- 檢出率:在 41 位第 II 期或更高分期並發生復發的患者中,透過縱向多次採樣並依癌種(結腸癌或直腸癌)進行分析,結果顯示多次採樣能提升復發檢測的敏感性((圖五,D):結腸癌為 81%(17/21,95% CI:58.1%–94.6%),直腸癌為 60%(12/20,95% CI:36.1%–80.9%)。
§ Guardant Reveal臨床應用潛力
- 為第一個完全不需腫瘤組織基因檢測結果的 CRC MRD 檢測,其tissue‑free 特性可縮短決策等待時間,減少組織取得與處理困難。
- MRD 檢出與否與復發風險密切相關,縱向多次採檢 ctDNA 可提高復發風險預測敏感度,為治療反應與復發預測提供實用依據。
3. PEGASUS 臨床試驗-以ctDNA 檢測結果做為化療方案的指導
(1) 全名/註冊號碼:PEGASUS Study(NCT04259944),為一項在義大利與西班牙執行的前瞻性、多中心臨床研究 ,以ctDNA 檢測結果做為指導治療方案,旨在降低大腸癌化療不必要毒性,並對高風險患者提供更積極的治療。(2) 納入條件:高風險 Stage II或 Stage III大腸癌患者,共計約 140 名患者
(3) 採樣與監測時間點:術後血液多點採樣,用 Guardant Reveal 測試 MRD 狀態,再根據結果調整輔助化療(圖六),即以ctDNA偵測結果指導治療方案,旨在降低正常耐受者的不必要毒性,並對高風險患者提供更積極的治療。
· 術後 ctDNA 陰性(MRD‑negative):降階採毒性較低的 CAPE 單藥治療(6 個月)
2023結果重點(源自 ESMO 2023 LBA28 發表)4
§ ctDNA 檢出率:
· 術後 35/135(26%)為ctDNA陽性;其中 12 人(34%)復發。
· 術後 100/135 為 ctDNA陰性;其中 9 人(9%)復發。
2025結果重點(源自 ESMO 2025 發表)5
§ 可行性 (Feasibility):定義為連續兩次術後 ctDNA 陰性患者的兩年無疾病生存率 (DFS),試驗結果(圖八)顯示 ctDNA 陰性組中,兩年 DFS 率為 88%。雖然略微錯過了預設的 92% 門檻,但該表現仍超過 85% 的基準,支持 ctDNA 引導的策略是可行且具實用性的。
· 術後 100/135 為 ctDNA陰性;其中 9 人(9%)復發。
以上結果顯示ctDNA陽性 與復發高度相關(HR = 4.37,log-rank P = 0.0003)。
2025結果重點(源自 ESMO 2025 發表)5
§ 可行性 (Feasibility):定義為連續兩次術後 ctDNA 陰性患者的兩年無疾病生存率 (DFS),試驗結果(圖八)顯示 ctDNA 陰性組中,兩年 DFS 率為 88%。雖然略微錯過了預設的 92% 門檻,但該表現仍超過 85% 的基準,支持 ctDNA 引導的策略是可行且具實用性的。
* 預後價值 (Prognostic Value):
- ctDNA 陰性組 (MRD陰性): 兩年 DFS 率為 85.9%(100 名患者中僅 12 人復發)。
- ctDNA 陽性組 (MRD陽性): 兩年 DFS 率為 61.8%(35 名患者中 13 人復發)。
- ctDNA 陽性組 (MRD陽性): 兩年 DFS 率為 61.8%(35 名患者中 13 人復發)。
§ 結論: ctDNA 陽性患者的復發風險明顯更高(風險比 HR 為 2.71),再次證實了 ctDNA 作為早期預測復發的強大預後價值。總體生存期 (Overall Survival, OS): ctDNA 陰性患者的總體生存期也較好(HR 3.11),與 DFS 趨勢一致。
§意義:PEGASUS 試驗證明了在已切除的第三期和高風險第二期結腸癌中,MRD引導的輔助治療具有可行性和臨床應用前景;透過根據患者的MRD結果來調整治療的時長和強度(升階或降階),有望減少不必要的治療毒性,並優化術後追蹤策略。
ctDNA:從預後標幟到治療羅盤
過去,我們在大腸直腸癌術後,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和病理報告來評估復發風險,但這些方法往往有其盲點。而 ctDNA的出現改變了這個局面,從前述的臨床試驗結果/初步結果可了解ctDNA 的核心價值,已從單純的預後預測,進化為治療決策的羅盤。它將輔助治療的決策從「一體適用」推向「精準個人化」。【參考文獻】
[1] NJ Short et al.,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assessmentand management of 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 in adults with acutelymphoblastic leukemia: A consensus of North American experts.Am J Hematol. 2019 Feb;94(2):257-265. doi: 10.1002/ajh.25338. Epub 2018 Nov 26.
[2] Pashtoon M. Kasi, MD, MS. Kineticsof Liquid Biopsies in Predicting Response to Immunotherapy, ASCO Daily News October 1, 2020
[3] Nakamura et al., Colorectal Cancer Recurrence Prediction Using a Tissue-Free Epigenomic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Assay. Clin Cancer Res; 2024 OF3-10
[4] Lonardi, S. et al. LBA28 The PEGASUS trial: Post-surgical liquid biopsy-guided treatment of stage III and high-risk stage II colon cancer patients.Annals of Oncology, Volume 34, S1268 - S1269









留言
張貼留言